7月14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于今年7月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目前各項工作已準備就緒。下一步,還將穩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
趙英民在吹風會上介紹,全國碳排放權市場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超過2000家,年排放二氧化碳超過40億噸,意味著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經啟動就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全國碳市場對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義非常重要”。趙英民介紹,這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推動碳市場管控的高排放行業實現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的綠色低碳化,促進高排放行業率先達峰。二是為碳減排釋放價格信號,并提供經濟激勵機制,將資金引導至減排潛力大的行業企業,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推動前沿技術創新突破和高排放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的轉型。三是通過構建全國碳市場抵銷機制,促進增加林業碳匯,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助力區域協調發展和生態保護補償,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四是依托全國碳市場,為行業、區域綠色低碳發展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投融資渠道。
趙英民表示,國內外實踐表明,碳市場是以較低成本實現特定減排目標的政策工具,與傳統行政管理手段相比,既能夠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又能夠為碳減排提供相應的經濟激勵機制,降低全社會的減排成本,并且帶動綠色技術創新和產業投資,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碳減排的關系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從全國7個地方試點運行情況看,近兩年加權平均碳價約在40元人民幣左右。”趙英民表示,目前,在全國碳市場相關的制度設計中,生態環境部考慮通過改進配額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機制等政策措施來引導市場預期,從而形成合理碳價。
趙英民認為,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各方對溫室氣體排放管理預期在逐漸上升,因此有關企業要從推動行業低碳轉型的高度正確看待碳價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碳價的高低是個市場信號,企業順應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趨勢,就會在發展中占得有利先機。”
他指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進一步扎實做好全國碳市場各項工作,持續完善配套制度體系,推動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技術法規、標準、管理體系。在發電行業碳市場健康運行的基礎上,逐步將市場覆蓋范圍擴大到更多的高排放行業,根據需要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實現全國碳市場的平穩有效運行和健康持續發展,有效發揮市場機制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的作用。